何勇海
  6月30日晚8點40分,隨著北京到河北張家口的4415次列車進站停靠,有105年曆史的張家口火車站正式謝幕,不再承擔旅客上下車業務。在車站正常使用的軌道旁,還靜靜躺著4道鐵軌。扳道工張師傅撿起樹枝,蹭去鐵軌內的塵土,上面露出“1907”字樣。和現在鐵軌相比,該鐵軌較矮,枕軌的材料為木質,雖經百餘年風雨洗禮,仍未見腐朽(7月1日《新京報》)。
  京張鐵路是中國人自行設計、修建的第一條鐵路幹線,由有“中國鐵路之父”稱號的中國首位鐵路工程師詹天佑主持設計、施工,於1905年9月4日開工,1909年8月11日建成。張家口站,則是京張鐵路的終點站,可以說,它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鐵路百年滄桑的見證者,見證了中國鐵路和中國社會的百年發展史,它不僅是一個小小的車站,更是一座歷史豐碑。
  尤其是那幾根百年鐵軌及其枕木,更是“良心工程”的樣板。儘管歷經百餘年的風雨洗禮、陽光啃噬,鐵軌沒有鏽蝕,枕木未見腐朽,可謂是飽含滄桑的“軌堅強”,其質量過硬得令人稱奇。因此,那幾根百年鐵軌,除了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研究價值,更具有十分重要的警示價值:百年前的老祖宗是在用良心修路造橋,現代建設者又有多少人秉持“百年大計,質量第一”理念?
  也許在百年前的建設者看來,工程質量關乎公眾生命安全,萬萬不可兒戲;保證鐵路橋梁的安全耐用,是天經地義之事,根本無需驚訝。但如今公眾為何常驚訝於那些經得起時間檢驗的“古董級”鐵路橋梁呢?恐怕緣於偷工減料、以次充好的“豆腐渣工程”時有曝光,比如總投資87億的山西太興鐵路,日前被曝用泥巴糊涵洞,施工者“常被噩夢驚醒”。建設者如此“黑心”,怎不讓人崇敬以前的建設良心?
  以前的建設良心還有很多。由“中國橋梁之父”茅以升主持修建的錢塘江大橋,眼下已有77歲高齡,依然屹立在錢塘江畔,被網友親切稱為“橋堅強”。而同處錢塘江的錢江三橋,卻在2011年塌了引橋,當時它建成通車不過14年。今年5月,石家莊老火車站附近發現了4根上百年曆史的老鋼軌仍在“服役”……以前的建設“良心”都是為人民生命負責,而現在的“豆腐渣工程”,恐怕是為了算計人民幣。
  按理說,現在的建設者不缺技術,也不缺資金,工程質量理應比老祖宗們更勝一籌,可是,為何造不出“軌堅強”、“橋堅強”?那是因為現在的某些建設者缺乏詹天佑、茅以升那樣的業界良心和道德血液:把築路修橋當成百年基業。過去是真材實料,以質量為目標,所以百年屹立;現在是真“貪”實“摟”,以利益為導向,所以形同朽木。跟技術先不先進,關係似乎不大。
  由此我建議,謝幕後的張家口火車站,應該作為歷史文物予以保護,改造成博物館或展覽館也行,目的在於留住百年曆史的車站,繼承百年質量的未來。在一定程度上看,它的象徵意義要大於實際意義。  (原標題:百年鐵軌未腐朽,羞煞多少“豆腐渣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qylnopm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